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良辰美景-小宝第一天上学记 (2005-4-23) JACK · 聊聊关于日本厨房用刀的类型,选购,保养。15.7.22更新磨刀视频 (2012-12-18) 无知的80后
· 【深夜碎碎念】平权与盟友——让两个中学生告诉你男性该如何参与女权主义 (2016-3-9) 奇思 · 蝈蝈厨房之--Less is more(无肉 不喜勿进) (2010-10-8) t_guoguo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楼主:john-2204

[往事如烟] 往日时光 各路杂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28 10:1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ohn-2204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ohn-2204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虞宅与美丽 发表于 2024-12-28 09:23
楼主这是在搜集各路老三届的回忆录?转帖部分和原创最好注明一下。

有名有姓是转帖並且是摘录..

无名无姓的是原创,本人所作..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4-12-28 10:3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ohn-2204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ohn-2204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虞宅与美丽 发表于 2024-12-28 09:23
楼主这是在搜集各路老三届的回忆录?转帖部分和原创最好注明一下。

这些资料都是十多年前在网络世界找到的,那时非常容易查寻..

例如:

海鸥所写的文字,我就是想分享那年代有这么多学生如此激进,如此无法无天..   当然文章内容涉及到浙江军区乔司农场后期搞运动揪上海炮司邱XX

(我1968 -1970 就在浙江军区乔司农场大学生连队,亲眼目睹邱XX被从农场带往上海)也是摘录的原因..

发表于 2024-12-28 11:0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ohn-2204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ohn-2204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john-2204 发表于 2024-12-27 16:32
第二天,我们一行人又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反修楼》与“反到底”兵团红卫兵许云飞见了面。

许云飞原是一司 ...

上海有一条闹中取静的马路——巨鹿路,从11月3日起,再也不安静了。

巨鹿路691号住着沪上祖传名医妇产科医生A(陈大年医生),六十多岁,一生悬壶济世,力起沉疴,誉满杏林。这位善良的老人,自从诊所被红卫兵封了,就谢客闭门,在家中潜心整理医案,不料祸从天降。

我们二十几个“炮司”红卫兵敲开了A府的黑漆铁门。这是个深宅大院,四周有五米高的围墙,院内有二幢楼房,前面一幢是私宅,后面一幢是诊所,二幢楼房中间是一个占地300平方米的大花园,园内繁花绿树,假山流水,甚为幽雅,一条弯弯曲曲的游廊把前后二幢楼房连接起来。

我们向A医生宣读了勒令书(回忆稿):
最高指示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勒令书
xxx是一个靠剥削起家的老吸血鬼,我上海市炮打司令部联合兵团代表人民宣布,从即日起巨鹿路691号收归国有。
现勒令xxx立即滚出691号,如敢违抗,我红卫兵将对其采取革命行动。
上海市炮打司令部联合兵团
1966年11月3日

我们在附近弄堂找了二间房,让他搬到那里。有人不知从哪里借来一辆黄鱼车,把他家的大柜、床、家具搬到黄鱼车上,拉到那二间房。等他把东西搬走后,我们把他剩下的私人物品,如柜子、箱子等封上封条。

在无法无天的年代,红卫兵的一纸勒令把多少这样善良的人扫地出门。据不精确的统计。北京市在“文化大革命”中非法没收私房52万间,其中私人自住房82230间。上海市12个区在“文化大革命”中共有124万平方米的私房被没收。(《大》第71页)

我们赶走了A医生,巨鹿路691号就成了我们的司令部。写到这里,我非常难过,当初我们造的哪门子反,把基本人权也反掉了,讲对“反动派造反有理”有什么标准,还不是凭自己好恶。虽然这次强抢民宅的违法行动,不是我领头,也不是我的主意,在强迫A医生搬迁过程中,也没有一个红卫兵打他。但是我参加了这次错误行动,我对不起A医生!A医生被我们害的好苦,我们永远无法原谅自己!

二十六年后,1992年我怀着负疚的心情,再一次叩响了巨鹿路691号的门,正巧碰见了A医生的大儿子,我说我找陈医生道歉,我对不起他,我是当年把他赶出家门的红卫兵之一。他带着难言的悲痛说:“父亲已去世靠(沪语:近)十年了,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希望你们今后多做对祖国对人民有益的事”。

发表于 2024-12-28 13:2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ohn-2204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ohn-2204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john-2204 发表于 2024-12-28 11:02
上海有一条闹中取静的马路——巨鹿路,从11月3日起,再也不安静了。

巨鹿路691号住着沪上祖传名医妇产科 ...



复旦大学“牛棚”

年初八,我们到上海,闻到上海特有的铁锈味空气,我即感到亲切,又有一种不妙的预兆。两个“女保镖”叫了一辆黑轿车,我坐在中间,她们分坐两旁,寸步不离地盯着。轿车一直开进复旦大学,迎面是毛泽东的全身塑象,像一棵伟岸的大树,站在草坪中间。朝右拐,是复旦的南京路,两旁的大字报栏一直延伸到路尽头。

轿车开到10号宿舍楼前停下了,女“保镖”把我交给两个穿蓝布工作棉大衣的男人后走了。一进门是铁栅栏,把10号楼和外界隔开。跨进铁门,两个男人把我推进底楼的107号房间,把门反锁上走了。

这是一间12平方米左右的房间,曾是学生寒窗苦读的地方,现在成了关押我的“牛棚”。 我站在屋中间,茫然地看着白得刺眼的空墙,屋里有一张木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窗不高,朝西,用铁栏杆钉死。窗外蓝天白云,冬青梧桐都被铁栏杆肢解成一条一条一块一块。

“啊,我成了小萝卜头了!”我痛苦地想,事情是明摆的,我被非法囚禁了。10号楼还关着42名从全国各地抓来的无辜学生,其中有几个像我一样不是复旦大学的学生。胡守钧没有和我们关在一起,他独自一人关在另一幢宿舍楼,4号楼楼梯下的暗室,据说怕他和我们“串供”。后来,我又知道我的“邻居”是王华,王华的“邻居”是邱大姐 (注:即来自浙江军区乔司农场的邱XX)。

那时发生的事就是这样离奇,我不是复旦的学生,却被非法关在复旦;囚禁我的人也没有给我看逮捕证,我却莫名其妙地被他们骗来,开始了我的囚徒生活。

发表于 2024-12-29 08:4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ohn-2204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ohn-2204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john-2204 发表于 2024-12-28 13:24


复旦大学“牛棚”



难友们(下)

      周谷声和邱励欧也出隔离室了,复旦革委会宣布对他们“从宽处理”“戴现行反革命分子帽子”“交群众监督劳动”。

“老邱要我向你转告一句话,我们不是反革 命,是革命的。”当我和海鹰独处时,海鹰告诉我,她已去物理系看过邱励欧了,她劳动很卖力,系里的群众对她也不错。邱大姐,我仿佛看到了你的玉精神,花模 样。正当我孤军奋战时,你的这句话鼓舞了我,使我更勇敢地面对眼前的磨难。我不再是孤立的了,虽然我们面对的是武装到牙齿的敌人,但只要我们不失去自尊和 自信,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海鹰的消息很多,她还告诉我,早在70年5月,李伟德宣布自已所有的交代揭发都是假的。李伟德文绉绉的,他有一句常说的话“北京见,战场上见!”在我们 红卫兵圈子里,人人都知道“北京见”是希望再次到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战场上见”是向往参加埋葬“帝修反”的战斗。到徐景贤嘴里就变成“想趁第三次世界 大战配合帝修反到北京篡夺党和国家的权力”。徐景贤真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同年九月,杨东锋,罗荣福(复旦学生,“东方红公社”红卫兵),方农等人公开宣布所有交代揭发是逼、供、信的产物,统统收回作废,不负任何责任。

      “我没有罪!我不写交代!”硬汉王志惠(复旦学生,“东方红公社”红卫兵)在每一次审讯,每一次批斗会上都是这样回答。他的强硬态度,常常引起不明真象 的工农兵学员的“义愤”,他们冲上台,用拳头教训这个极不老实的“反革命现行犯”。拳头象雨点般落在他的头上,胸上,身上……,他没有还手,咬紧牙关强忍 着肉体的痛苦。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王志惠宁死不屈:你们可以打伤我的身体,甚至打死我,但是要叫我王志惠向你们投降,休想!我王志惠只向真理投降,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投降!王志惠被工农 兵学员扭送到派出所,罪名是“对抗运动”,张春桥“钦定”王志惠是“亡命之徒”,于是,他被送进拘留所,关押二年。在狱中,他仍然不屈服,拒不交代任何问 题。他得了急性肝炎后,由于“态度恶劣”得不到及时治疗而转为慢性,他仍然丝毫不屈服。(平反后王志惠对我讲述)

肖昌雄不服强加的罪名,多次上访泣诉冤枉,也被送去劳动教养四年。
     
同年十月。胡守钧关在上海监狱第一看守所,五年后,被判十年徒刑(感谢上海公检法一批正直的老同志,是他们顶住张春桥,徐景贤要严办的指示,据理力争,认为证据不足,不同意判其死刑,胡守钧的年轻生命才保存下来)。

自此,所谓的“胡守钧小集团”44名成员都有了结论:胡守钧判刑,周谷声、邱大姐等三人戴反革命分子帽子,方农等十二人“敌性内处”,其余作“犯严重错误”或“所犯错误,不予处理。”

发表于 2024-12-29 09:1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ohn-2204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ohn-2204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洗清莫须有的罪名(下)

      平反后,周谷声邱励欧相继远涉重洋到美国求学;王志惠到加拿大求学;胡守钧留在复旦,现在是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走出轮回》等,发表 论文数十篇;许云飞在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所任高级工程师,目前他硕果累累:在十六种杂志上发表论文36篇,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24次,其中全国性的4次、 国际性的1次;二次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他终于实现了把一切贡献给祖国和人民的初衷。
      
本人受作者委托已将全文刊登完。谢谢读者!

后记——作者红鸥的反思与道歉

      我在本书中忠实地记录了我的亲历,反思这段历史,孰是孰非?我在书中曾写到我的忏悔与道歉:1992年我怀着负疚的心情,登门道歉等。除此以外,我还要对以下几个错误进行反思:

      1、我 曾在毛泽东接见红卫兵的现场许下了“愿为您死九次”的誓言;在开封武斗现场,我的誓言是一句当年红卫兵的热门话:“生为毛主席的红卫兵,死为毛主席的红小鬼。”这两句誓言的封建人身依附的色彩非常浓厚,显然是错误的愚忠观念。一直到文革后期,我才从愚忠的阴影中逐渐走了出来。
      2、大串联时,我没有车票混进北京红卫兵专列,更为错误的是,我冒充北京学生,欺骗列车查票员,这是错误的逃票行为。
      3、在中央文革小组接见外地学生大会上,我发言时想当然地指责上海市委执行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显然,这是一种错误的诽谤言论。
      4、我曾写过《**万岁》等大字报,这些跟风大字报带给社会的是不良影响。
      5、我曾到上海港务局组织工人造反队,公开鼓动造反队员去抢整群众的黑材料。当时是以革命造反的名义去抢的,不管以什么名义,抢劫都是错误的,是一种违法行为。

      今是昨非,我真心地为过去的错误忏悔,并真诚地向被伤害方道歉:对不起,请原谅。


      好了,拂去岁月的灰尘,我仍然是那朵心无尘埃的白莲花。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4-12-29 22:3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石堡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石堡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有个印象楼主说过出自上层社会家庭背景,六十年代的大学招生,出路以及文革对楼主这样的背景有什么不便吗?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john-2204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4-12-30 09:1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ohn-2204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ohn-2204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石堡 发表于 2024-12-29 22:38
有个印象楼主说过出自上层社会家庭背景,六十年代的大学招生,出路以及文革对楼主这样的背景有什么不便吗? ...

不好意思,没有看懂阁下这句话的意思。

发表于 2024-12-30 09:2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ohn-2204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ohn-2204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清末文人家庭生活选择,钱财考量包天笑定居上海

青州:古代九州之一,西汉设青州刺史部,东汉为州名,此后,青州府的建制直至民国。建国后归昌潍地区(今潍坊市)管辖。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青州是名城重镇,从汉朝到明朝为山东境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达一千四百多年。公元5世纪初为南燕国国都,慕容德是山东境内的唯一皇帝,青州成山东唯一作为朝代首都的地方。

清末文人包天笑1905年辞去山东青州府中学堂校长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当时极其看中並任命他担任校长的青州知府巳调离(因原知府与新任山东巡抚是儿女親家。根据清制,上下级官员如果有利益关系时,下级应申请请求调离该职位去别省任职。按如今的说法,这到是有奌制度反腐的具体政策,不过满清巳太腐朽了,百孔千疮,这个政策挽救不了被推翻的命运。)。

新来知府自有他的一套办学理念,行为准则,人员安排。这就和包天笑的办学想法有冲突,按现代术语即新来知府(青州府学堂生存与否经费来源者)和包校长尿不到一处,辞职是双方体面再见的一种最好方式。

二是上海一批包天笑的文人朋友在包任青州中学堂校长时就不断向他递来秋风,希望他能返沪帮他们办报、写小说⋯ 待遇自然是丰厚的。这加速包天笑尽快辞职的念头。

"⋯⋯ 我在青州府中学堂的时候,和上海的诸友好,频通音问,我所交游的,当然是一班文人。那时上海的文化,愈益进展。商务印书馆自被火烧後,加股增资,延请了张菊生(元济)设立了编译所,编译了许多新书,大事扩张,其它,新的出版家,一家一家的开出来了。出版的书,自然各种都有,关於政治、经济为大宗,其次也涉及各科学,而最特出的,乃是小说,曾孟朴在上海办了一个出版所,名字就唤做「小说林」,顾名思义,这个出版所,不必问,完全是出版小说的了。..

发表于 2024-12-30 09:3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ohn-2204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ohn-2204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john-2204 发表于 2024-12-30 09:29
清末文人家庭生活选择,钱财考量包天笑定居上海

青州:古代九州之一,西汉设青州刺史部,东汉为州名,此 ...


他们不但这出版所称唤做小说林,还出了一个月刊,也叫「小说林」。孟朴自己写「孽海花」长篇小说,连载在这月刊,颇足哄动一时。

原来「孽海花」本来是吴江金松岑发起的,借一个名妓赛金花,以贯通前清同光之间的轶闻史事。那时我国日本留学生,在日本办了各种杂志,江苏留学生办的,就唤做「江苏」。孽海花本在「江苏」上发表,「江苏」停办了,金松岑只写了三四回,无心再写下去,因为孟朴高兴写,他在北京,知道这班名公钜卿的轶事甚多,便让给他写了。
  
我在青州时,孟朴也曾写信给我,徵求小说稿。我在那时候,自己还不敢创作什么长篇,只偶然写几篇短篇而已。

短篇大都是文言,长篇应为是白话,但译作虽是长篇,亦用文言,这个风气,自然要说是林琴南先生开的了。我从上海到青州府去时,也到虹口去选择了几部日本小说,不论是什么名家非名家的,记得有一部唤做「银山女王」,还有几种名字也已经忘了,随时译寄给他们,他们倒也欢迎。

发表于 2024-12-30 09:4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ohn-2204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ohn-2204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john-2204 发表于 2024-12-30 09:37
他们不但这出版所称唤做小说林,还出了一个月刊,也叫「小说林」。孟朴自己写「孽海花」长篇小说,连载 ...

自从时报出版了,我在青州即定了一份,虽然要隔了三四天,方可以寄到,但青州没有出版物,几等於空谷足音。

中国的报纸,我觉得自中外日报出版後,革了一次命。以前报纸自己每日没有专电,从时报起始,方每日有专电了。以前报纸上没有小说,从时报起始,方登载小说了。我很赞成时报的编辑新颖,别出一格,没有陈腐气,除社论外,所写短评,简辟精悍,仅仅数语,能以少许胜人多许。亦有笔记、诗话,狄平子所写;小说大都陈冷血执笔;皆我所爱读。
  
我此时益技痒,偶亦投以笔记、短篇,立见登载,并寄来稿费。既而狄楚青、陈景韩均以书来,询问近状,并暗示与其在山东那种地方办官学堂,何不到上海来帮帮我们的忙呢?同时曾孟朴也有信来,意思说:高兴到小说林里来吧?我们正虚左以待呢。

这时曹耕翁走後,正感到这位段太尊的难於伺候。我想即使放弃了这只新式冷板櫈,也不愁没有啖饭地,於是我便浩然有归志了。我是到了明年(一九○六年,光绪三十二年)夏历二月中旬,才到了上海来的。因为辞职以後,便觉得「无职一身轻」,在青州的朋友们,都劝我过了新年去,我与吾妻商量,也觉得回苏州过年,未免太局促了,在异乡过一个新年,也别有风趣。

我虽然到了青州府两年来,竟没有到过省城济南,在正月下旬,又同几位友朋,到济南去一游,揽赏大明湖,历下亭风景。回来後,又遇这个时候,天气不好,航海有风,又躭搁了好多天,但我觉得归心如箭,不能久待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4-12-30 09:5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ohn-2204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ohn-2204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john-2204 发表于 2024-12-30 09:46
自从时报出版了,我在青州即定了一份,虽然要隔了三四天,方可以寄到,但青州没有出版物,几等於空谷足音 ...




狄楚青(1873~1941),初名葆贤、又名狄平子,别署平等阁主、慈石、楚卿、狄平、雅、高平子、六根清静人。江苏溧阳人。

早年中举人,后留学日本,为康有为唯一的江南弟子。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参加唐才常的张园国会活动,参加自立军勤王之役,担任捐募款及购置军火工作,事败避居日本。他工诗能文,信仰佛学,在《清议报》、《新民丛报》发表诗词多首。

光绪三十年(1904年)夏,由康有为、梁启超集资,在沪创办《时报》,锐意革新报纸业务,声称出版该报“非为革新舆论,乃系革新代表舆论之报纸”。首创对开四版两面印刷现代报纸版面格式;设“时评”专栏,短小隽永,为许多日报仿效。根据新闻内容的重要与否,采取不同字号排印。附张刊登世界名著与流行小说。

宣统三年(1911年)春开始,还每日随报附送《滑稽时报》一大张,正面有滑稽谈、笑话两句、小说等内容,反面是广告。随后因与康、梁意见分歧,辛亥革命后独资经营;曾在北京发刊京津版《时报》与上海《民报》,不到两年即停。

民国10年(1921年)《时报》转让给黄伯惠经营,始脱离报业。除《时报》外,还办过有正书局,出版《小说时报》、《妇女时报》和《佛学丛报》。著作有《平等阁诗话》、《平等阁笔记》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24-12-30 10:0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ohn-2204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ohn-2204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john-2204 发表于 2024-12-30 09:55
狄楚青(1873~1941),初名葆贤、又名狄平子,别署平等阁主、慈石、楚卿、狄平、雅、高平子、六根清 ...



陈景韩(1878~1965年),松江县人,家住西城门内。清季秀才。又名陈冷,笔名冷、冷血、不冷、华生、无名、新中国之废物等。著有小说《新中国之豪杰》、《商界鬼蜮记》、《凄风苦雨录》、《白云塔》(一名《新红楼》)等。


曾朴(1872~1935)中国清末民初小说家,出版家。家谱载名为朴华,初字太朴,改字孟朴(曾孟朴),又字小木、籀斋,号铭珊,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近代文学家、出版家。


张元济(1867 10.25 - 1959 08.14),中国出版家。字筱斋,号菊生。原籍浙江海盐。


金松岑先生(1873—1947年),字松岑,一般以字称呼。原名懋基,又名天翮、天羽,号壮游、鹤望,笔名麒麟、爱自由者、金一、天放楼主人等。



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24-12-30 10:27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石堡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石堡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john-2204 发表于 2024-12-30 09:12
不好意思,没有看懂阁下这句话的意思。

听说那时候有阶级路线,您的家族背景在招生,分配及文革浪潮中会受到特殊对待和冲击吗?

发表于 2024-12-30 10:3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ohn-2204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ohn-2204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john-2204 发表于 2024-12-30 10:09
陈景韩(1878~1965年),松江县人,家住西城门内。清季秀才。又名陈冷,笔名冷、冷血、不冷、华生、无 ...


"⋯⋯到了上海以後,我们就住居在汉口路一家新开的旅馆里,那时候的旅馆,已进步得多了,我们便包了一间房,饭食另计。我想在上海游玩几天,然後回到苏州去。即使我在上海就事,家眷住在苏州,亦无不便。苏沪铁路造成,早已通车,往来不过两三小时,可云迅速。可是到了上海以後,天天下雨,这一次,下了二十几天的雨,我们在旅馆里阻住了,因为带了很多的行李,还有小孩子,下雨天不便回苏,因此一天天的拖了下来。

可是有许多朋友,都劝我,家眷何必要回到苏州去,就居住在上海,岂不甚好?从前你有祖老太太在堂,不能离开苏州,现在仅有夫妇两人,和一个女孩子,只是一个小家庭,你既在上海就事,便没有回苏州的必要。那一天,我去访问杨紫驎谱弟,适遇他的哥哥杨绶卿在家(他是一位孝廉公),也劝我住在上海,因为他最近从苏州来,知道近来苏州的近况及生活问题。他说:「有许多人以为住在上海费用大,住在苏州费用省,我最近调查一下,衣、食,住、行四个字;衣物原料,倘是洋货,还是上海便宜,不过裁缝工钱略大,但难得做衣服,或自己能裁缝的,没有关系;米是苏州便宜,青菜与上海相同,鱼肉丰富;所差者房租上海要此苏州贵两倍多,但只是一个小家庭,也不过上下数元之间;在行的方面,上海有人力车,车钱支出较多,但倘使家眷住居苏州,免不了一个月要回去几趟,一去一回,这笔火车费,计算起来,倒也不小咧。
  
被他这样一分析,觉得从经济上着想,住上海与住苏州,也相差无几。更有一件事;现在上海风气,往往对於职员,不招待膳宿,即使有可以膳宿的,也总觉不大舒服。如果借住在亲戚朋友之间呢?上海寸金地,挤人家也不好,而且可以白吃白住在人家吗?一样要贴费给人家,倒成了苏沪两面开销了。若是住旅馆,那是费用太大,更不合算了。⋯⋯"

原来包天笑並非一定在上海定居,因苏州离上海近,而且苏沪铁路己通,2-3个小时的路程,也无什么不便,而且那个年代夫妻分居,老婆在家带孩子也很正常,不像现在分居就意味着婚姻红灯。或许是天意如此,连续二十多天的雨让包天笑一家截畄於旅店,众多朋友的相劝特别是包天笑族谱弟楊紫驎(他们之间合作翻译了"迦因小传,一个国文一个英文)的哥哥楊绶卿详情分析苏沪两地的物价状况,分居两地敝要大于利。定居上海,既要比两地分居节省又能夫妻日日相见,精于计算的包天笑的决定就不难猜象了。

《迦因小传》被杨紫驎在沪一旧书店发现,小说最初在《励学译编》上登载,为“蟠溪子”和“天笑生”合译。1903年4月由文明书局出版单行本,署名为“译者蟠溪子、参校者天笑生、代表者老骥氏(马仰禹)。”小说问世,迦因的故事成为文人雅士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迦因这一美丽纯洁的异国女性,成为其时青年的偶像。


未入仕途的楊绶卿举人曾去長沙天心阁与好友畅遊,被后人提诗记载:

和杨绶卿等登天心阁看雪四首
(民国)罗庶丹
杨二(绶卿)以和彭(公望)、李(惠荃)、廖(谌莹)三君冬日登天心阁看雪六绝见示。回环洛诵,不觉技痒,倚而和之。录呈诸公,留作笑话。意尽则止,故只得四首云:
 
四野阴云同一色,空间阳气尽潜藏。
江天日暮纷纷雪,乘着东风似虎狂。
 
零珠碎玉漫天落,谁复虚怀蕴椟藏。
独有岁寒三老友,不随柳絮作颠狂。
 
爱君神似尼山老,用则能行舍则藏。
闲向城南和高咏,风情犹是少年狂。
 
嗟我频年豪气尽,新诗不学旧诗藏。
偶吟四绝髭捻断,如此才华岂敢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24-12-30 15:1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ohn-2204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ohn-2204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边看 边忆 边想 边议 --- 读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

小考考秀才

从古至今,海内海外,几乎所有国家都有考试,绝大部分也有高考,凭分数进入各类大学,这是至今为止仍算是一种比较公平的选择学生人才的方式,尽管它存在许许多多的毛病。它毕竟为那些偏远山区,乡镇的各阶层家庭提供一个机会,让其家庭中努力学习书本知识的莘莘学子有可能入高等学府,开阔视野,改变家境⋯⋯

2016年6月7日,中国将有940万考生参加今年高考⋯ 

高考大学录取率从1977年5%到2015年的74.3%,现在如此高的录取率使得毕业后找工成问题,文凭的价值缩水,造成在寻工中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很普遍,形成一个社会问题。

毎次高考后,媒体都会报道各类高考状元,这让我想起封建皇朝时期的状元,那时的状元每年只有一位,並常常被皇帝相中。不过,过去的状元和如今的状元还是有很大区别,过去考试过五关斩六将成为状元,和如今的公务员考试有点类似,即为仕途考试。

民国著名报人包天笑让我们了解,仕途之路是多么的不易,成功后又获得诸多荣耀。

"⋯⋯考试为士子进身之阶,既然读书,就要考试,像我祖父那样,既读书而又不考试,只可算得高人畸士而已。我在十三岁的冬天,文章已完篇了。所谓文章,便是考试用的一种制艺,後来人笼统称之为八股文的。所谓完篇,就是完全写成一篇文字,而首尾完备的意思。

我在十四岁上半年,实在没有什么进境。可是十四岁下半年,便要开始小考了。听谓小考者,以别於乡试、会试等的考试。乡、会试取中的是举人、进士,而小考取中的只是一个秀才。论秀才那是普通得很的,但是有句大家听知道的成语,叫做「秀才乃宰相之根苗」,那是踏上求助功名的第一阶级。

⋯小考是先从县试起的,所谓县试,便是先从县里考试,主试的便是县官。县试毕後,便是府试,主试的便是知府。县试、府试考过以後,便是学台来考试了,名曰院试(俗称道考)。这一次考取了,方算是一名秀才,然後才可以去乡试,乡试中式了,成了一名举人後,又可以去会试,一直到殿试。从前举世所艳称的状元,就是以秀才为始基。

⋯ 先谈县考,我就去报了苏州府吴县籍。在那个时候,省之下有府,府之下有县,而苏州一府之下,却有九个县。怎样的九个县呢?长洲、元和、吴县,谓之上三县;常熟、昭文、吴江、震泽、昆山、新阳,谓之下六县。上三县的长、元、吴,就在苏州城厢内外以及各乡各镇,其余六县,即今日已归并为常熟、吴江、昆山为三县。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4-12-30 15:2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ohn-2204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ohn-2204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john-2204 发表于 2024-12-30 15:15
边看 边忆 边想 边议 --- 读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

小考考秀才

我们住在苏州城内的人,原是长、元、吴三县都可以报考的,何以却报考了吴县呢?这有三个原因:一则,我祖籍是吴县,而不是长、元。二则,我现在所住居的地方,在阊门一带,也是吴县境界。三则,吴县是三县中的大县,辖地既广,学额也较多。但吴县是大县,却不是首县,首县乃是长洲,所以称为长、元、吴。可是长洲虽首县,吴县以大县资格,亦以首县自居。苏州有句俗语,叫做「长洲弗让吴县。」出三节会的时候,长洲城隍与吴县城隍往往为了争道而仪仗队相打起来。如果一家小兄弟争吵,他们的母亲往往骂道:「你们又长洲弗让吴县哉。」及至辛亥革命,三县归并成一县,统称之为吴县,而吴县的区域愈大了。
  
苏州有一个考场,称之为贡院,在葑门内双塔寺前(一名定慧寺巷),双塔细而高,正像两枝笔,这是吴下文风称盛的象徵。据老辈说:苏州从前本没有贡院,那个考场,是在昆山的,士子考试,要到昆山去。到後来苏州才有考场。现在这个考场很宽大,里面可以坐数千人。有头门、二门,进去中间一条甬道,两边都是考棚,一直到大堂,大堂後面,还有二堂以及其它厅事、房舍等等,预备学政来考试住的。
  
每当考试时,那里就热闹起来,一班考生,都要到贡院周围,去租考寓。为的在开考那一天,五更天未明时,就要点名给卷,点名携卷入场後,就要封门,封门以後,任何人不能进去了。如果住得远一点的考生,便要赶不及,又如果遇着了风雨落雪,更加觉得不便。因此大家都要在邻近考场的地方,租定一个考寓。
  
住在贡院附近人家,到考试时出租考寓,视为当然的事。房子多余的人家,不必说了,把家中空闲的房屋,临时出租,那大厅、门房,凡是可以住人,都可以派用场。即使是小户人家,自己只住两三间屋的,也可以让出一间与考生,或者将自己所住房间,以及床铺,家具,都让给他们,而自己另想法子,暂住到别处去的。
  
苏州一向是尊重读书人的,对於考生,以为斯文种子,呼之为考相公,便是租考寓与他们,也不事苛求。这一场考试下来,他们的考寓中,考取了多少新秀才,他们引为荣耀,而且夸为吉利。住在他们那里,有如家人妇子一般。我有一位同学,住在考寓里,被女主人看中了,就把女儿许配了他。这不仅是我国的留学生中,有此艳遇,那旧日的考试中的考寓里,也有此佳话呢。
  
租考寓是订明三次考试的,即县考、府考、道考。租金此寻常租屋略贵一些,但这是临时租借性质,而且把床榻、家具、炉灶等等,都临时借给你的。这屋子里,也同学校宿舍一般,一间房子可以住多少人,有多少铺位。三考完毕,大家回去,也有的得第以後另外荡一些谢仪,这是例外的。⋯"

 一百四十多年前,考生为方便和效果就在考场附近租房备考,这种现象近10年在上海亦流行起来,为的是接近考场、节约更多时间备考,舒适的复习环境,也是天下父母一片心,望子成龙拳拳心。 

发表于 2024-12-30 15:2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ohn-2204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ohn-2204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john-2204 发表于 2024-12-30 15:21
我们住在苏州城内的人,原是长、元、吴三县都可以报考的,何以却报考了吴县呢?这有三个原因:一则,我祖 ...


"⋯ 除了考寓以外,便是临时设立的许多书铺子、文具店。因为这个地方是住宅区,他们都租借人家的墙门间,设立一个简单的铺位。几口白木的书架,装满了书,柜台也没有,用几块台板,套上个蓝布套子。招牌用木板糊上白纸,写上几个大字,却是名人手笔。这时观前街的几家书店,也都到这里来,设立临时书店了。若到了府考、道考的时候,更为热闹,因为常熟、吴江、昆山的考生都要来。也有上海的书店,他们是专做赶考生意的。
  
文具店不像现在那样都成了欧美化,从前的文具店,完全是国粹。纸、墨、笔、砚是大宗,还有卷袋、卷夹、墨匣、笔匣等,更带卖些诗牋信封、白摺子、殿试策,没有一样不是国货。可是却有一样,非外国货不可,那就是洋蜡烛是也,这洋蜡烛,在文具店里也有买,原来这考试有时到深夜,须要接烛,而中国蜡烛太不适宜:一则,有烟煤,要结灯花;二则,如果跌倒,烛油便要污卷;三则,没有插处,又常常要易烛。洋蜡烛均无此弊,当时德国的白礼氏船牌洋烛,已倾销於中国,而考生则非此不可(即乡会试亦用得着),正给它推行不少呢。
  
在此时期,临近一带的菜馆、饭店、点心铺,也很热闹。从临顿路至濂溪坊巷,以及甫桥西街,平时食店不多,也没有大规模的,到此时全靠考场了。假如身边有三百文钱(那时用制钱,有钱筹而无银角)三四人可饱餐一顿,芹菜每碟只售七文(此为入泮佳兆,且有古典),萝卜丝渍以葱花,每碟亦七文,天寒微有冰屑,我名之曰冰雪萝卜丝。我们儿童不饮酒,那些送考的家长们,亲友们,半斤绍兴酒,亦足以御寒,惟倘欲稍为吃的讲究一点,那些小饭店是不行的,就非到观前街不可了。

⋯到了府考时候,还要热闹一点,因为在县考时,只有长、元、吴三县,而到了府考,其余的六县都要来了。因为苏州当时是省城,而且是首府,便有观光上国之意,在下县中,常熟文风最盛,而吴江、昆山,也不退班,他们都是府考之前,先来租好考寓,以便赴考从容。还有雇好一条船,直开到苏州城河里来,考寓就在船上,竟有以船为家的。有些久居乡下,没有到过苏州的,借着送考为名,藉此畅游一番,因此在考市中,连苏州别的商业也带好了。这个小小考市,虽没有南京、北京之大,但以吴中人文之区,在那时倒有一番盛况呀。
  
⋯ 苏州长、元、吴三县中,以吴县童生报考的最多,大概每次有七八百人;其次是长洲;其次是元和,总共有二千多人。三县分三处点名,三县知县官亲自临场。因为那时天未大明,为了使考生们知道点名的次序,所以做了好几架灯牌,灯牌上糊以纸,考生姓名都写在上面,预先自己可以认清自己的姓名在第几牌,第几行,到了听点的时候,可就觉得便利多了。
  
点名是知县官坐在当中,旁边一个书吏唱名的,府试是九县分场考试,也是知府亲临点名的,点到那一个人姓名时,其人答应了一声「到」,便上前接取试卷。主试人看了看那人的年貌,便在名册上点上一点,也有临点迟到的,点完後尚可补点一次。照例是要本人应点接卷的,但县、考竟有托人代为应点接卷的,不像道考那般严正。
  
记得我那一次县考时,吴县知县是马海曙,他是江苏一位老州县,连任吴县知县有好几年。是一个捐班出身,据说:他从前是一位米店老板。他对於做文章是外行,但於做官是十分老练。在一般考生的目中,因为他是捐班出身,便有些瞧不起他,常常的戏弄他。在点名的时候,都挤在他案桌左右,七张八嘴,胡说白道,甚而至於用一根稻草,做了圈儿,套在他的顶珠上,以为笑谑,也是有过的。⋯ 

发表于 2024-12-30 15:3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ohn-2204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ohn-2204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john-2204 发表于 2024-12-30 15:26
"⋯ 除了考寓以外,便是临时设立的许多书铺子、文具店。因为这个地方是住宅区,他们都租借人家的墙门 ...

  
 ⋯ 江苏学政,是要巡行江苏全省,替皇帝选拔多士,在清朝这个官制,算是钦派在一省的钦差大臣。所以他在这一省内,考过一府,又考一府,匆匆忙忙,几乎席不暇暖。学台衙门是在江阴的,然而他在衙门里的时候很少。这一任的学政是谁,我已记不起来了,好像是个满洲人,姓名上有一个「溥」字的。
  
学台一到了那个考试地方,便住到贡院里去,他照例什么客也不拜,人家也不能去拜他。这是为了关防严密,恐怕通了关节之故,一直要到考试完毕以後,方才可以拜客,而接连就是辞行,要到别一府去考试了。所以一位学政到了那里,一直关闭在贡院里,连那许多看文章的师爷,以及带来的长随、承差等,也都是如此的。

院试不比县府考那样的宽松,是严格得多了。院试考取了,便是一名生员,称之为秀才。一个读书人,在那时算有了基础了。

一名生员,有什么好处呢?你不要小看他,却有许多利益。第一,任何一个老百姓,如无功名,见了地方官,要叩头下跪,称呼县官为大老爷,要是一生员,便长揖不拜,口称公祖而已。第二,在前清,老百姓犯了罪,要枷头颈,打屁股,生员只可打手心,而且要老师(学官)才能打,不能衙门里役吏打,除非革去功名,然後方可受普通刑罚。第三,老百姓是没有顶戴的,生员就可以戴一铜顶珠。其它利益还很多,在一个小县份,或是乡镇之间,一个秀才,便等於一个绅士,所以在俗语中,往往「绅衿」两字并称,据友人齐如山说在北方凡有人家子弟进了学,可以免出几亩地官租,若在南方,则未之前闻。" ⋯

⋯不要瞧不起一个秀才,说容易似乎容易得很,艰难起来却非常艰难,竟有六七十岁,白发萧萧,考不上一个秀才的。还有他的儿子已经点翰林,放学差,而老父还在考取秀才的。他无论如何年老,至死不休的,情愿与十四五岁的学童争取功名,当时科举之迷,有如此者。主试官也往往悯其老,而破格录取的。⋯"
  
 我一直以为,从前的秀才是类似于小学毕业考进中学,举人是初中毕业考进高中,进士是高中毕业考进大学 。经包天笑这具体阐述,要得到个秀才身份並非一次考试而需三次入考场並要面试,确实不容易。一个秀才就如此困难,所以举人、进士、状元则更不昜。

从前课本上所学的"范进中举"现在有了进一步的体会,从十几岁考到中年终于中举人,头脑反而承受不了,变为⋯⋯

发表于 2024-12-30 18:2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ohn-2204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ohn-2204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步行串联                             三千里路云和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24-12-30 18:3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ohn-2204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ohn-2204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4-12-30 22:2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ohn-2204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ohn-2204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石堡 发表于 2024-12-30 10:27
听说那时候有阶级路线,您的家族背景在招生,分配及文革浪潮中会受到特殊对待和冲击吗? ...

那个年代,家庭出身肯定对高考有影响,有些人是进不了大学的,考也是白考..

我的家族背景主要是祖父,曾在浙军担任旅長,不过1924年就因病去世……

需知,1924年国共两党还是蜜月期,如果祖父活到49年以后,对我家的影响那就看他是跟谁了..

现我摘录大学微信群有关高考的对话,可能会对你想知道的有所了解!

早晨好!
还记得六十年前的高考嗎?

大多忘记了。您启发一下,也许可以引起很多回忆,有意义的。

只记得我在同济大学体育馆里打地铺。

我们那一年高考,开始只凭考分而不讲成份论了。这是最突出的一点。大学老师们都肯定了这一点,对我们新生讲,你们这一届都是凭考分进来的。

我们这些人能进大学,大概率要感谢少奇同志。

当年我校高中毕业生也是在同济大学考场参加高考。最弱的中文,我选了《说不怕鬼》,总算拿到基本分。[微笑]

在我的小小回忆录中记载了当年的高考。
文化大革命前的唯一一年不讲成份只凭成绩录取考生的一年,我们中很多人有了这一年的好运!

我们那时的高考考的是基础知识为主。我记得有道物理题考埸出耒就是两种答案,一种正确,一种错误,就看你基础是否正确理解。
现在高考同那时相比,难度提高很多,真是一代胜一代,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62年因为‘自然灾害’统战的调门提高了,因此政审放宽了。但政审仍存在。若干年后我们高中同学聚会,班主仼对一位同学(从62年考到64年)说,你是考不进大学的,当时不能对你讲,就是因为政审过不了关。我一邻居从61年考到64年皆未录取,只能进工厂做工。后来一次机会他看到了自已的档案,该生因……原因,不宜录取。白担誤了他三年时光。63年起经济形势好了,政审就更严了,据了介63102班职员家庭出身的仅几个人,其余皆工农子弟,与我班不可同日而语了。

57年,62年髙考题目难度最难。

还好我们62年那时政策放宽了,否则我不会与你们大家是同学相遇,真是好运,太高兴!等疫情过后,我们再相聚畅聊。

现在高考,那些清,北,复,交的尖子生,学霸,在数理化外课目上相差无几,比拼的是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及作文,语文得了高分,则可拔得头筹。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6 收起 理由
石堡 + 6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4-12-30 22:50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石堡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石堡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john-2204 发表于 2024-12-30 22:22
那个年代,家庭出身肯定对高考有影响,有些人是进不了大学的,考也是白考..

我的家族背景主要是祖父, ...

您是62年高考?看起来那是比较幸运的一届,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中期极左路线之间的一个缓和期。

发表于 2024-12-31 11:1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ohn-2204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ohn-2204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石堡 发表于 2024-12-30 22:50
您是62年高考?看起来那是比较幸运的一届,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中期极左路线之间的一个缓和期。
...

是的。

确实是特殊的一年高考!

当年(1962年)的高考口号:分数面前 人人平等 ..

录取方針是:从高分到低分 层层录取..

如果没有文革,这届毕业生将是国家建设栋梁之重要力量..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6 收起 理由
石堡 + 6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4-12-31 11:5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ohn-2204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ohn-2204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24-12-31 11:5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ohn-2204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ohn-2204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4-12-31 12:0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ohn-2204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ohn-2204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24-12-31 12:0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ohn-2204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ohn-2204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24-12-31 12:1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ohn-2204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ohn-2204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24-12-31 12:1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ohn-2204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ohn-2204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