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征文】说说小生意的那些事儿:我的街头hawker生涯(填好了) (2010-1-20) Gelen · 可爱的宝贝女儿【写真】by Elinchrom (2012-12-18) 梦想似蓝
· 自行车运动扫盲贴 (2008-4-15) joaquin · 澳洲生活Q&A(正经版)-租房 (2004-12-20) leeshine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4726|回复: 109

[评书论文] Die with Zero : 到死之前我们需要多少钱?一本关于人生态度的书 [复制链接]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飞天奖章

发表于 2025-2-2 16:1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stin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stin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闲暇时间我喜欢看小说,极少读non fiction,这本Die with Zero是在新闻版的讨论中网友推荐的,篇幅又不长,难得地看了非fiction,所以和fiction的帖子分开写。

作者认为人生的目的是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各种体验,而不是积累最大的财富。如果你不认同这个大前提的话,那么这本书就不是针对你的,可能不需要继续往下读。

要让人生充实丰富,获得尽可能多的体验,作者认为有三大要素不可缺少:那就是健康、自由的时间和金钱。大多数人往往不能三者同时拥有,年轻人健康又有时间但是没钱,所以去打工用时间换金钱;老年人老了有时间和金钱,但是健康却走下坡路,所以用金钱去买健康,比如昂贵的医疗或医疗保险支出;中年人比老年人健康,比年轻人有钱,但是往往缺时间,所以用金钱去换时间,比如各种家务外包等;同时中年人总体的健康状况也不如年轻人,所以开始为健康支出,比如健身房和健身器材支出等。



中心思想

Die with Zero的中心思想,就是在基本的物质保障下,尽可能而且尽早地多体验人生,尤其是那些需要年轻的身体和心灵去体验的事物和活动越早越好。当然这个Zero不是绝对数,而是尽可能接近的意思。

纵观人的一生,体验世界所需的生命能量(作者称为life energy) 大概在青少年到二三十岁为最高峰,然后逐渐走下坡路 (注意这里说的都是一般情况,不考虑极端例子,比如也有80多岁的老太太跑马拉松);而人的财富一般是从青少年开始呈上升曲线,到60多岁退休前达到最高峰。这两条曲线相悖的走势让很多人都处于矛盾之中,年轻时候充满了好奇,但是太穷了,只好去打工却放弃了体验的机会;年纪大了有钱了,但是往往会心灵麻木,对万事提不起劲,有钱也无法有意义地去购买让精神丰富的体验。

在以上事实得到基本认可的情况下,作者提出年轻人只拿入行工资的时候,根本不要考虑攒钱这回事,因为一般趋势是工资会逐步增加,在拿很低工资的时候还克扣自己,牺牲的都是宝贵的体验,比如和朋友一起远足留下美好回忆(直到80岁还能津津乐道);他甚至激进地提出,如果年轻人对某种体验特别向往,甚至借债都要去实行,比如借钱在25岁的时候背包去周游世界,在年轻的时候开阔眼界给人的一生造成的影响,那是金钱不可估量的价值。他指出人在生命能量最高的时候,可以用未来的钱去购买体验,因为未来虽然钱多些,但能量走低,对体验的需求不如又穷又鸡血十足的年轻时代高。

对于时间贫穷的中年人,他指出一切外包服务都是值得的。中年人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如年轻人多了,建议把一切琐碎的重复的不会震荡心灵滋养精神,给未来带来值得的记忆的事情,能外包的都外包,比如外包家庭清洁,清理花园,比如不想做法时候就去外面吃或者外卖吃。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在附近公园散步,去看一场想看的电影,听你想要听的音乐会。当你垂垂老去,走不动也吃不下时,你会感激自己在中年的时候用金钱购买了时间,让你有值得慢慢咀嚼的回忆。

关于退休

作者是美国人,他指出很多美国人为了退休生活拼命打工、加班、牺牲了很多宝贵的家庭时光或者可以和朋友一起度过快乐逍遥的夜晚,仿佛退休金有多少都是不够的 (这点似乎和华人有相似之处)。他认为假设自己退休后每年要花的钱都是一个等额(调整通胀后)是不对的,因为人在退休以后生命能量继续下跌,甚至是加速度下跌,因此他把退休后的生活分为三个阶段:go go/ slow go/no go

他主张在go go的时候要比后面的阶段多花钱,而到了no go阶段基本就处于生存模式(不死就是胜利),需要花的钱显然少于go go阶段。有人会担心到了最后阶段会需要大笔钱,比如患了绝症需要自费买很贵的药,但是如果人的一生都被这种遥远的恐惧支配的话,那么你认为牺牲所有的体验都为了多苟延残喘两周是一件值得的事情吗?因此他提出人可以计算一个退休后生存所需的基本花费,如果难以预测自己活多久就活得夸张一些,比如100岁,这样算下来还有多的钱,都要在go go /slow go阶段尽可能地按照自己的心意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用掉,以达到die with zero.

如果你花不掉会怎样?假设你在退休前的年税后收入是十万,而你死后没花掉的钱是30万,那就说明你攒的财富比你的需求多了30万,换言之你给老板白干了三年。你死了就是死了,你的钱已经与你无关了,无论去向如何。问问还在加班敲电脑,或者多跑一趟 uber 的自己,愿意免费工作三年分文不取吗?

关于继承

有人说Die With Zero是没有孩子的人的自私的想法。钱用不掉怕什么?有孩子继承啊。其实作者本人是有两个女儿的。

他对继承的看法是这样的,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也不知道死的时候到底会留下多少钱,甚至不知道你的继承人会不会比你先死(理论上的可能性存在),因此只把自己死后的钱留给后代是leave random amount of money to random people at random timing ,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也不会发挥钱的最大效用。

他强调Die with Zero 指的是Die with zero of your own money, not with your children's money.这话的含义是有富裕的人,很可能会给儿女留下财产的人,要在人还活着时就给儿女钱,并且要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给。

根据统计,美国人继承上一代的财富的年龄是60岁左右。但是到了这个年纪,继承到一大笔钱,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了。基于前面关于生命能量下降的曲线,下一代也同样如此。如果你在下一代60多岁,他们自己的生命能量已经不太高时给他们钱,能够产生的影响远小于他认为的理想时间:孩子26-35岁时。太年轻的时候给钱容易不负责任地乱花,太老时他们最需要钱的最关键的阶段已经过去了。所以有余力的人应该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比如资助他们环游世界,帮助他们偿还贷款获得更多自由,在这之后,再die with zero of your own money.

慈善捐款也是同理。与其死后把钱捐给癌症研究机构,不如在你活着的时候就捐,或许能帮助早日研究出治疗方法,拯救更多的人。


如果工作就是你的乐趣


这本书花了很多篇幅讲要减少工作,用时间和生命能量来多体验人生,但是也有很少部分很幸运的人,他们热爱的就是他们的工作,不给钱都肯干,更何况还有工资呢。据统计这样的人在人群中不足5%,如果你属于那幸运的小部分,作者的建议是你可以继续工作并享受乐趣,但是与此同时不要忘记加大花钱力度。你不必退休,但是在出门时或许考虑坐商务舱;如果你工作之外还有爱好,就在那个爱好上多花钱。假设你爱跳舞,就可以花钱找这个行业的大师上私教课,而不是在社区舞蹈室跟着大家一起混混;假设你工作之余还喜爱园艺或者木匠活,可以购买对一般人来说可能显得奢侈的工具或稀有花卉,尽可能地满足自己这方面的乐趣。

关于从众

书中多次提到一个词autopilot,我的理解就是从众的意思。如果你对人生没有强烈的想法,那么剩下的就是随波逐流,以社会认为“正常”的路径度过一辈子,比如努力学习,辛勤工作,升职加薪,结婚育儿,拼命攒钱到“足够”退休。。。。。如果你想最大化你的体验的话,可能就要打破这种自动巡航模式,主动去冒险,主动去走和周围人或许不同的路。与众不同或许需要一些勇气(或者适当的愚蠢) - 记得Steve Jobs说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吗? - 但是获得独特的适合你的人生体验,才应该是你的人生的最大目标。

记忆是有红利的

和金钱投资会产生利息和红利一样,回忆也是有红利的。20岁的年轻人用借来的钱,背着背包,睡在8人上下铺的青年旅舍在欧洲玩了三个月,其中产生的快乐,大概可以回味五六十年;如果70岁才背上背包出门,且不论是不是还能享受穷游,假设能够享受的话,这带来的回忆可能也只够咀嚼10来年了。

那个20岁出游的年轻人翻阅当时的照片、门票、日记,回想自己有时候很蠢很可笑的行为,每一次都感受到了自由自在的快乐;在欧洲的那三个月带来的幸福并不止于那三个月,而是在每一次回味,每一次和路上遇到的伙伴重逢又笑谈起时,一再在增加。体验越早花钱和时间获得,在人的一生中带来的体验红利就越高,带来的幸福感就越强。


在正式死之前,我们都死了很多次

我们不是一口气上不来头一歪才死的, 而是分阶段一寸一寸死去的 。那个陪女儿一起看幼稚动画片的作者,在女儿忽然对动画片不感兴趣时就死了;那个长跑爱好者,在某天发现膝盖酸痛再也跑不动时就死了;那个曾经喜爱冒险运动的青年,午夜梦回发现身边都是要依靠自己的人,自己再也没有资格去冒险,于是那个喜爱冒险的他也死了。。。这样的我们死了,是以后有再多钱也唤不回的。当你终于决定钱足够多,可以不用那么操劳时,或许也已经死去了七八成。不是吗?隐秘版时不时有那些”才四五十岁对一切失去了兴趣“的帖子, 因为那个对世界感到好奇有兴趣的楼主,已经早早地死了(没有冒犯的意思)

所以作者说,在你还没死得太透的时候,去体验人生,充实心灵,丰富精神,并储存美好回忆吧。


刚知道这本书的时候,以为是一本理财书;看了才发现主要是一本讲述生活态度的书。“活在当下”类似的话我们也知道,但是作者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性地阐述,也讨论了一般人不愿多谈多想的问题,比如直面死亡,比如身体机能随着年龄老化而衰退等。如果你认同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最大的财富,而是尽可能多尽可能地早以各种方式在各种维度体验世界的话,那么值得一读。并不需要赞同作者的所有观点,但是看他系统地分析,进行脑力震荡,也不无裨益。毕竟就如作者所说,人生到最后就是"关于体验的回忆的累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32积分 +160 收起 理由
tumbleweed + 4 感谢分享
tyw4000 + 4 我很赞同
QDay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于无声处听惊雷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5-2-2 18:0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Helenmark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elenmark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活得潇洒,想得通透

发表于 2025-2-2 18:0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波风鸣城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波风鸣城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手动顶一下。
人生贵在折腾。

发表于 2025-2-2 18:3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oyBooklove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oyBooklove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讲得很有道理!

发表于 2025-2-2 18:5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coop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coop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起码是在中国,这一套应该是行不通。

发表于 2025-2-2 19:1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ey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ey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个我们在死之前已经死了很多次的说法好可怕,感觉每天都在死!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5-2-2 19:4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凯瑟琳琳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凯瑟琳琳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凯瑟琳琳 于 2025-2-2 19:50 编辑

没读过《Die with Zero》,但看楼主分享感觉这书非常赞。虽然书里的概念在其他地方多少都读过,但还是挺惊讶它能提及‘记忆红利’和‘我们死了很多次’这种小众但极有价值的观点。

说到‘记忆红利’,我想分享一下,在在自己的人生实践里,是如何在帮孩子尽早建立记忆库存,让他们在未来吃这份红利的。我始终相信,鸡娃不如鸡自己,青春期是人生的高光期,也是记忆库最黄金的积累阶段,拿去内卷私校奖学金、拼精英教育,实在是对他们最宝贵的精力、时间和人生体验的一种浪费。

在孩子的教育规划上提前布局,比如选好的学区,让他们不需要在青春期卷学习。可能唯一的‘卷’,也就是到了高中最后一两年稍微努力一下。至于大学,我家选择去美国爬藤,且全自费就读,极大降低了录取难度。这样,他们能在该积累人生阅历的年纪,把更多精力放在真正值得投入的事情上,而不是在无休止的竞争中透支青春。

我也不希望孩子把时间浪费在‘必须打工才能维持生计’这种事情上。我始终觉得,大学生最应该做的不是在麦当劳端盘子,而是去真正探索世界,积累未来能反复回味的经历。赚钱是人生的必修课,但不必在最该见世面的年纪,把最宝贵的时间换成最低时薪。

他们在大学毕业前,已经背上行囊踏遍陌生的土地,走过世界的角落,和形形色色的人交流,体验异国文化,学会在陌生环境中生存。他们在乐队里挥洒青春,在嘈杂的livehouse里唱到声音嘶哑,在街头弹吉他赚第一笔零花钱,和朋友日夜排练,只为一个不知是否会有人来的演出。他们去冒险,徒步翻越雪山,潜入深海看世界的另一面,在荒野露营看满天星河,在旅途中用蹩脚的外语和陌生人畅谈,学习如何适应未知。他们去创业,从零开始折腾一个自己相信的项目,碰壁、失败、重来,再次出发。他们去投资,在市场里试水,学会承担风险,体会钱的流动方式。他们去恋爱,感受过心跳加速,也经历过分离和成长,明白什么是陪伴,什么是错过。

这些记忆库存,才是他们未来真正的财富。比起一张好看的简历,我更愿意他们拥有一段无悔的青春。等他们走入社会,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他们的记忆不会只是题海战术和高考分数,而是那些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人、挥洒过的热血和流过的眼泪。他们的人生不会只有‘如何活得体面’,更会知道‘如何活得精彩’。

评分

参与人数 7积分 +30 收起 理由
QDay + 3 谢谢奉献
pgar + 5 感谢分享
xinkaishi + 2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5-2-2 20:0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凯瑟琳琳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凯瑟琳琳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上面可能写得很长。总结就是:与其让孩子花费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去卷一年几万块的私校奖学金,不如家长多花点业余时间把这几万块赚来。再极端点,就算家长业余开 Uber 一年赚这笔钱,也比让孩子把最好的年纪耗在考试更划算。

发表于 2025-2-2 20:0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hcf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hcf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 生不帶來  死不帶走 ”~~~~~


发表于 2025-2-2 20:1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hcf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hcf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Re  #1  内文  " 記憶是有紅利的 ..... ”
「 20歲旅遊  vs  70歲背包客 」

Re “ 死在撒哈拉 ”   (三毛)
(大約五十年前看的)
那位日本年輕人 .....


发表于 2025-2-2 20:1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ands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ands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這本書我也讀過,覺得樓主總結的很好,基本重點都在這裡了。不過身為父母,還是希望現在能多賺一點,以後可以多留點給小孩,讓他們以後可以輕鬆一點。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5-2-2 20:3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hcf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hcf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Re  #1  文內  “ 關於繼承 ”

很不明白  經常看到文章提到 “繼承” “幫助” .....

為什麼   不激勵年輕人 “自力更生” “自強不息” !?

     ~~~~~“ 十誡  第十條 ..... ”~~~~




      

发表于 2025-2-2 20:4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ane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ane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怀疑我LG看过这本书才有现在提前退休得打算 - 他说服我提前退休的论据几乎和书上的一样。
我的顾虑:
1. 不管以遗产的形式还是帮孩子付房子首付的形式, 我希望能在我们能力内尽量托举孩子
2. 如果真的到no go的那一天, 如果手上足够的储蓄, 下场应该比较悲惨吧

发表于 2025-2-2 20:57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lueMountainA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lueMountainA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感谢推荐,果断Amazon audible 购买,我喜欢听书,不喜欢看书

退役斑竹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25-2-2 21:1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缓缓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缓缓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正需要这样一本书说服自己走向退休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飞天奖章

发表于 2025-2-2 21:2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stin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stin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Janet 发表于 2025-2-2 20:45
我怀疑我LG看过这本书才有现在提前退休得打算 - 他说服我提前退休的论据几乎和书上的一样。
我的顾虑:
1. ...


到no go 都悲惨吧,就是苟活着,这是生老病死的甩不脱的悲哀

区别在于no go之前的人生的质量
于无声处听惊雷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飞天奖章

发表于 2025-2-2 21:3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stin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stin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meya 发表于 2025-2-2 19:11
这个我们在死之前已经死了很多次的说法好可怕,感觉每天都在死!

确实是啊,那个2025年年初五喜迎财神的你,在你今晚睡下后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于无声处听惊雷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飞天奖章

发表于 2025-2-2 21:3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stin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stin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chcfy 发表于 2025-2-2 20:35
Re  #1  文內  “ 關於繼承 ”

很不明白  經常看到文章提到 “繼承” “幫助” .....

他并没有强调要留钱给下一代,而是说如果你要give away的话(不管是个孩子还是慈善)都要趁早给,越早越能发挥效用

如果无论如何都花不完,一定会有钱给孩子的话,那在他们比较需要钱,生命能量高的时候给,对于给下一代带来更充实的人生更有利;而不是看着孩子做牛马,用时间换金钱,到了孩子自己都要退休了,才拿到一笔遗产,不过是nice to have而已。
于无声处听惊雷

发表于 2025-2-2 21:3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quarius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quarius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scoopy 发表于 2025-2-2 17:52
起码是在中国,这一套应该是行不通。

对在澳华人,也很多行不通。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飞天奖章

发表于 2025-2-2 21:4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stin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stin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Aquarius 发表于 2025-2-2 21:34
对在澳华人,也很多行不通。

就是从根子上不认可
人生的目的是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各种体验,而不是积累最大的财富。
对吗?
于无声处听惊雷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25-2-2 21:4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damoga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amoga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凯瑟琳琳 发表于 2025-2-2 20:01
上面可能写得很长。总结就是:与其让孩子花费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去卷一年几万块的私校奖学金,不如家长多花点 ...

鸡娃简单,坐在那里指手画脚就行。
鸡自己难,不去开uber,不去工作。
大多数父母自动选择了鸡娃的easy模式。
签名被屏蔽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25-2-2 21:5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damoga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amoga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astina 发表于 2025-2-2 21:44
就是从根子上不认可 对吗?

我早就想通了,以后我的小孩在刚自立门户的时候,先让他们吃两三年的苦,体验一下赚钱攒钱的难,然后慢慢帮他们一下,比如他们攒了多少钱的首付,我可以1:1补,这样他们有双倍的首付。有了小孩,自己身体可以,可以帮忙接送孩子,做做饭之类的。
签名被屏蔽

发表于 2025-2-2 22:0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hcf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hcf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astina 发表于 2025-2-2 21:33
他并没有强调要留钱给下一代,而是说如果你要give away的话(不管是个孩子还是慈善)都要趁早给,越早越 ...


Re  #18  

    ~~~~~" 由儉入奢易  由奢入儉難 ”~~~~~


发表于 2025-2-2 22:2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XyZ010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XyZ010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凯瑟琳琳 发表于 2025-2-2 19:49
没读过《Die with Zero》,但看楼主分享感觉这书非常赞。虽然书里的概念在其他地方多少都读过,但还是挺惊 ...

谢谢分享。有个疑问,自费藤桥也很卷吧?

发表于 2025-2-2 22:30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凯瑟琳琳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凯瑟琳琳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damogao 发表于 2025-2-2 21:49
鸡娃简单,坐在那里指手画脚就行。
鸡自己难,不去开uber,不去工作。
大多数父母自动选择了鸡娃的easy模 ...


孩子是车,家长是司机。好的司机,首先要了解车的性能,才能决定如何驾驶。

有的车是巴士,稳重踏实,适合载客远行;
有的车是跑车,速度惊人,但载重有限。

硬让跑车载 10 个人,或者让巴士去跑拉力赛,都是家长对车不了解、不愿研究孩子能力的结果。这种错误,不是孩子不够努力,而是方向本身就错了,也因此成为许多鸡娃悲剧的源头。

理解车子的特性只是第一步,真正高水平的鸡娃,不止是认识孩子的优劣势,更在于能读懂地图,找准最优路线,让孩子以最高效的方式发挥最佳性能。

但要做到这些,家长需要投入极大的精力去学习、研究、调整。真正高级的鸡娃,归根结底都是鸡自己。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飞天奖章

发表于 2025-2-2 22:3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stin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stin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咱们能不能把教育的问题、鸡娃的问题、公校私校的问题,留到教育版讨论?

偶尔也以本人 - 而非谁的家长- 为主体讨论一些问题?

评分

参与人数 4积分 +9 收起 理由
江南一梦 + 2 我很赞同
Eveveve + 1 我很赞同
虞宅与美丽 + 3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5-2-2 22:4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凯瑟琳琳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凯瑟琳琳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XyZ010 发表于 2025-2-2 22:23
谢谢分享。有个疑问,自费藤桥也很卷吧?

纯自费,进哈佛/耶鲁/斯坦福,起码要 ATAR 98-99 的学术水平(SAT1550+)。进康奈尔、宾大、布朗等可能 ATAR 97+ 有机会(SAT1450-1500)。

当然还有课外活动、推荐信、论文,这些都可以靠家长运作。比如我孩子中学就开始在朋友实验室做项目,申请的时候有10多篇sci(一作3篇)

但纯自费,算上生活费,按现在的澳币汇率可能要50-100w。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XyZ010 + 2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5-2-2 22:4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凯瑟琳琳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凯瑟琳琳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astina 发表于 2025-2-2 22:38
咱们能不能把教育的问题、鸡娃的问题、公校私校的问题,留到教育版讨论?

偶尔也以本人 - 而非谁的家长-  ...

不好意思歪楼了。不会再聊关于教育的问题了。

发表于 2025-2-3 00:3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rang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rang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基本同意,所以我现在基本不开火,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难的是有时候不知道想吃什么。人生苦短,再过20,30年也不知道能不能还有胃口。不过“连搓”也是不现实的,不是钱包受不了,而是胃受不了。天天大鱼大肉fine dining也挺腻的,还是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节奏,中国儒家说的“中庸”和道家的“阴阳”讲究的都是一个平衡。我青少年的时候,吃东西没有任何节制,所以一直比较胖,虽然也经常锻炼,但身体也不是很好。

活在当下没什么错,但对于没有爸妈银行的年轻人,最好还是要有些长远的计划,人无远见必有近忧,毕竟明天get hit by a bus的机会很小。

发表于 2025-2-3 01:1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quarius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quarius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astina 发表于 2025-2-2 20:44
就是从根子上不认可 对吗?

嗯。可能就是传统的思维方式比较固化,不爱去体验新生活方式,新一代的应该会逐渐改变一些。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